時間:2019-11-13 14:34:21 | 來源: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農產品進城的“大動脈”,不斷發展的冷鏈物流惠及越來越多的農戶,帶動群眾脫貧增收,在鞏固脫貧成果中的作用愈發明顯。
然而,當前在中西部地區農產品采收入庫“最先一公里”上,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數量不足、果蔬產品損耗大、基層冷鏈物流人才缺乏等問題。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農村冷鏈物流建設還需從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標準、精準“補短板”等方面發力。
記者近期在貴州、湖北、廣西等地調研了解到,農村冷鏈物流建設基本鋪開,但在中西部地區農產品采收入庫“最先一公里”上,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數量不足、果蔬產品損耗大、基層冷鏈物流人才缺乏等問題。
“三多三少”暴露短板
盡管冷鏈物流建設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已經逐漸鋪開,山區農特產品出山通道基本打開,但是冷庫建設空間布局不平衡以及冷鏈物流人才的缺失,導致生鮮農產品在“最先一公里”上損耗較高。
在總量上,東部多,西部少。總體來看,西部地區冷庫與冷鏈車總量不足,與迅速發展的農村脫貧產業不相適應。以貴州為例,2017年至2019年4月,全省社會累計投入冷鏈體系建設資金38億元,建成冷庫722座,冷庫容量120.57萬噸,但仍無法滿足逐年增多的果蔬產品需求。
在結構上,菜籃子多,菜園子少。冷庫建設空間布局不平衡,城市多農村少,城郊多基地少,運營成本高,導致果蔬產品在“最先一公里”上損耗較高。
有數據表明,我國一年因為采收不當、采后處理技術落后、貯藏條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損耗的果蔬產品超過1億噸。果蔬等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0%至30%,而發達國家僅為1.7%至5%。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問題主要出在“最先一公里”上,農戶、企業對果蔬采后保鮮認識不到位,貯藏和運輸管理技術匱乏。
在人才上,需求多,供給少。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在《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回顧與2019年趨勢展望》一文中提出,冷鏈行業缺乏制定戰略、運營管理和掌握冷鏈專業技能的人才,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2018冷鏈行業人力資源報告》顯示,當前冷鏈物流行業既有理論基礎又具備實操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
精準讓農產品保“鮮”
梳理發現,近期以來,已有多個支持冷鏈物流產業的政策出臺。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到,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日前發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也專門提到大力推進冷鏈物流發展、加快建設冷鏈物流體系等內容。
政策紅利下,標準化、信息化也成為冷鏈物流發展的關鍵。“隨著市場需求提升,冷鏈物流將上升到智能化、一體化服務等領域,需要不斷完善中間環節,提升冷鏈信息化水平,培育冷鏈物流主體。”湖北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主任任小軍說。
與此同時,在行業標準方面,業內人士建議,發揮重點冷鏈物流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單位作用,通過加強合作研究,制定、實施重點果蔬、生鮮肉制品、水產品等產品的溫度控制標準,讓冷鏈物流及冷庫建設“有章可循”。
“冷鏈物流對技術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冷鏈運輸設備以及冷鏈物流信息化體系的建設都需要專業人才來完成。”一些受訪人士建議,高校、企業可瞄準冷鏈物流領域,培養一批專業人才。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等專家建議,加強冷鏈物流的整體性建設,推動冷鏈物流的引導性投資、示范性投資,促進龍頭企業在智能骨干網絡中的建設,推動冷鏈物流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區塊鏈“四鏈合一”。